医务工作者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最前沿、最辛苦的群体。我市各级人大代表中的医务工作者分布在各个岗位,职责不同、任务不同,但信念相同、目标相同,他们为我市抗击疫情“逆向而行”、不舍昼夜,用奉献、智慧和担当守护着江城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身先士卒做表率 坚守一线战疫情
——市十七届人大代表金宝国抗疫事迹
3月3日,吉林市疫情突发,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金宝国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领全院医护人员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迎战疫情,分秒必争,迅速启动抗疫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金宝国带领全院46个医技医辅科室、19个职能科室医护人员直面危机,勇于担当,把防疫堡垒建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他立即组织召开班子会议,统筹研究、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然后,迅速投入到抗疫的具体工作中。他的手机铃声从凌晨响至深夜,从人员安排调度到防疫物资的准备,从患者的安置到医务人员的防护,大到应急处置,小到衣食住行,他都科学调度、精心安排、有序处置。疫情发生以来,连续20多个日夜,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指挥、协调、调度,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马上解决、事不过夜,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敢于逆行,善于作为,勇于担当责任使命
早在2020年,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被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为核酸检测基地。在本轮疫情中,主要负责船营区及方舱医院核酸检测任务。面对严峻的疫情,金宝国从医院选派25名医护人员组成精锐检验队伍,同时指挥协调我市其他6支检验队伍、1支外省支援队伍全力奋战核酸检测工作。在他的指挥协调下,核酸检测基地的检验试剂调配、检测流程监督、检验结果上报各环节组织衔接有条不紊。截至3月29日,该基地已经完成标本检测近25万管,累计检测近500万人次。
金宝国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医院特色优势,从速从紧做好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统筹安排药剂科工作人员24小时全天候调配药品、熬制加工、打包分装及分发派送,确保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目前,已向全市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发放预防、干预及治疗的中药方剂245万副,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医院工作已经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金宝国仍组织派出145人的医疗队伍支援定点救治医院。目前已接管床位160张,累计治疗患者361人,康复出院194人。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又毅然决然地带领全院职工接下了第七方舱医院这个“生命之舱”,这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他职业生涯里的“第一次”。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临危不乱,统筹调度,组织医护人员101人,同外地支援我市的9支医疗队、1支安保队伍和1支志愿者队伍,共计358名工作人员一同扛起了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的艰巨任务。虽值初春,乍暖还寒,但他顾不得寒风雨雪,带领各方面工作人员全力投入到方舱医院的工作中,经过两天两夜的紧张工作,方舱医院所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3月11日正式开舱,舱内床位1185张,收治患者1165人。正是他专业与细致的工作安排,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使得方舱医院运行平稳、医患关系和谐,患者正一批一批康复走出方舱。
严谨求实,狠抓落实,不断改进各项工作
面临严峻的疫情,金宝国心急如焚,作为医者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对患者负责、对医护人员负责,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在不停地思考,在不停地一件一件落实。在责任上再落实,要求各科室、各岗位工作人员根据预案,坚守岗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确保医院在疫情期间能够保障居民急诊急救和正常就诊就医需求。在防院感上再强化,为避免交叉感染,他组织对医院的防控布局进行调整设计,从严从细抓好内防,除必要通道外,医院其余通道全部采取封闭管控,病区配专人值守,对住院患者及家属采取出入限制,对医院职工进行闭环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疫情期间工作本就繁重,他仍然利用碎片时间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抽查,严格落实上级各项工作要求,出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他严肃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严防严控,关爱职工,认真解决存在问题
医护人员是这场战疫里的“先锋者”,院里医护人员的防护也成为金宝国安排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常说“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安全,抗击疫情才有保障,保护好他们也是对抗击疫情的最大贡献”,所以他总是反复要求、反复强调,并利用各种资源,积极联系,筹集各种防疫物资,最大限度保证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他要求相关科室利用灵活、快捷的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防护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为防止医护人员产生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他连夜写了致全院职工的一封信,言辞恳切,却又那么的铿锵有力、鼓舞士气。医院闭环管理,许多职工只能住在医院,没有地方就在会议室、储物间休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克服各种困难给大家解决了100张简易床,还配齐了被褥。他注意倾听职工意见,当了解到医护人员饮食标准不高,立即安排后勤人员想方设法提高标准,保证了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不仅给全院职工带来了春天里的温暖,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医院始终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是他们所有人的家。
在这次战疫中,金宝国那深沉睿智的双眼因“超长待机”布满血丝,可他却坚定地说:“战疫一天没有结束,我就一天不会离开前线。”金宝国以敏锐的意识、高度的责任、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一个新时代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身先挑重担 坚挺压“舱”石
——记省十三届人大代表王宏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次袭来,省人大代表、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中心主任王宏光带领中心医护人员响应号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守护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
坚守“主阵地”
消化中心有175名医护人员,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留守中心40人,支援方舱医院60人,其余人员一部分支援发热门诊、过渡病房,透析室,还有一部分配合急诊,做好患者核酸检测、扫码等工作。由于疫情严峻复杂,全市多家三甲医院都被征用变成了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人民医院成为了全市唯一对外开放的三甲医院。这种情况下,人民医院急诊病人比平时暴增了数倍之多,还都是危重病人,且病种多样,涉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休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腹膜炎、心肌梗死、脑出血、脑血栓等,对抢救、手术的时间和技术要求特别高。人手少,工作量又倍增,给王宏光带领的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王宏光带领留在医院的医护人员,既要做好常规消化内镜手术,还要配合急诊会诊,对病患进行分流;既要做好诊治工作,又要做好感染防护;中心本职工作要做,医院临时安排工作也要做,大事、小事、琐事、细事、难事、急事都一股脑上来了。
为了高效完成这些工作,王宏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天晚上,干完一天的工作已经是精疲力尽,他还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哪里有问题马上就调整改进。每天早上他都召开会议,安排新一天的任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落实人员调整方案。
由于留守医院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大家连续25个日夜24小时坚守岗位,超负荷工作,休息的时间很少,夜班时间更是长达16小时之久。王宏光说“现在一个人得顶多个人用啊”。
为了给医院节省防护服,节约时间,王宏光和所有医护人员上班前都不敢喝水,10个小时不上厕所已经成为常态。
操心劳累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挑灯夜战也已经是家常便饭,最难的事是疫情期间做内镜胃肠手术,和平时很不一样,防护要穿三层,口罩要戴三个,手套要戴两副。穿戴比平时多了,手脚不那么自如了,手术也就更加费劲了。尤其是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做,眼睛要时刻紧盯着电脑屏幕,一台手术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眼睛都要花了,汗水也把衣服浸透了。
有一次做完抢救手术之后,王宏光感觉有水一直往脸上淌,当时他以为手术室的棚顶漏水了,后来仔细一看,棚上没事儿,同事们也说没事儿,然后才发现,原来是脸上的汗水,眼镜一摘,汗水哗哗都淌脸上了。
疫情防控规定,如果科室有一个人感染,整个科室就都要关闭。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每做完一台手术都需要冲澡,要为手术病人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全市需要救治的患者负责。最多一天,王宏光做了5台手术,冲了5次澡。
已经63岁的王宏光,与年轻人一样全天候坚守应战,但他从不说累。可是从他那泛着红血丝的眼睛里,你能读懂一切。同事劝他多休息,毕竟年龄不饶人哪,大家都担心他这么没日没夜的熬身体会受不了,但他说“咱们当医生的,就要忘记自己的年龄,疫情当前,守住我们的阵地要紧,不要考虑我”。
护好“大前方”
作为消化中心的“当家人”,王宏光不仅要做好“大本营”的工作,还时刻惦念着前方的“家人”,要把他们的工作统筹好,安排好,守护好。
消化中心负责的昌邑区方舱医院患者较多,那里情况复杂,工作强度高、危险性大。前去支援的医护人员拳打脚踢,除了救治患者,有活就干,能干啥干啥,未婚的年轻医生要学会哄孩子,身体柔弱的护士同样参与搬运物资,经常是一忙一个通宵,很多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为了不在工作时间上厕所,防止因穿脱防护服造成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上班前都不敢喝水。实在体力不支回到缓冲间简单的补充下体能,脱了防护服,一个凳子,一个窗台,一个纸箱,都是他们的饭桌。有的患者因患病产生焦虑不安、不理解、不配合,医护人员就以最大的耐心去疏导、去安抚。有的医护人员曾连续两天不能合眼,大部分每天睡眠最多4-5个小时,很多人免疫力急剧下降,有很多人带病坚持工作。
王宏光深知前方工作的艰险和辛苦,每天在工作微信群里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给大家鼓劲加油,缓解他们的压力。同时他本着一切以前方需要为前提,不断调配前后方力量。由于每天都有新增隔离人员,又不断有隔离期满可以重回岗位人员,他都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合理调配。连续多日奋战一线,身体吃不消的,他会及时调整回医院,与医院的现有人员对调,有效保证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确保前方医护力量充足。当他了解到方舱的工作节奏快,工作强度高,经常不能准时吃饭,他安排工作人员及时送去方便食品,让大家补充能量。消化中心全体医护人员从疫情开始就没回过家。家人的惦念可想而知。他经常打电话慰问家属,感谢对中心工作和全市疫情防控的支持,并送去慰问品。
有一位在方舱医院的护士给他发微信这样写到:“王主任,我知道您特别忙,不忍心打扰您,这里的确有很多困难,但请主任放心,我们一定拿出我们消化中心医护人员的精气神,一定奋战到底,坚决完成任务!”
带硬核队伍
王宏光坚守一线、身先士卒,深深影响和带动着消化中心医护人员。不管是冲锋在前沿还是留守在后方,严峻的疫情压力,没日没夜的劳累,中心医护人员身心疲惫,有的甚至病倒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始终与疫情之初安排工作时一个样,关于谁去方舱的问题,从没人推托,没人后退,反而争先恐后报名。考虑年龄原因,一位护士年龄比较大,中心没打算安排她,但这个护士知道后主动找到王宏光,坚决要去,并且家属很支持;有的隔离期满立即报告要回方舱;有的双职工,不能同时离开家就轮流去方舱。有一位具有一定经验的主任医师被安排留守中心负责门诊和病房,这让他始终“不痛快”,他请求派他去方舱前线。像他这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
有人问王宏光,消化中心的医护人员境界怎么会这么高,他们不害怕吗?他说“中心的医护人员在多年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这种品质或者说习惯吧,大家也怕,但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理解,我们这些人对工作有‘瘾’,越难越想往前冲,都觉得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啊,这种“瘾”,是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是责任、是使命。
“老骥伏枥,志在必胜。”王宏光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胜利就在眼前。
(编辑/张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