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工作者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最前沿、最辛苦的群体。我市各级人大代表中的医疗工作者分布在各个岗位,职责不同、任务不同,但信念相同、目标相同,他们为我市抗击疫情“逆向而行”、不舍昼夜,用奉献、智慧和担当守护着江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军魂不改守初心 披甲再战担使命
——市十七届人大代表曹志友抗疫事迹
疫情就是军情,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本轮疫情的严峻形势,市人大代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曹志友脱下军装18年,依然保持军人的作风,带领全院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听令即行,忠实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在危难时刻的使命担当。
临危受命,争分夺秒,做好战疫准备
3月3日晚,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将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全市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曹志友深感责任重大,更感使命在肩。接到通知后,他紧急组织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迅速启动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应急预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和10个工作组迅速开展工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他与班子成员紧密协作,落实岗位职责,调集应急物资,医疗救治团队和志愿者团队迅速集结,627名医护人员、195名志愿者随时待命。疫情形势刻不容缓,为快速清空医院投入改造,保证新冠患者得到及时治疗,3月4日,他坐镇医院门诊大厅,677名住院患者和300名透析患者在一天内分流至其他医院,确保了每一名患者都被安全护送到救护车,确保了每一名患者的病情都做到清晰交接,确保了患者不因转院延误治疗。随着疗区陆续清空,他又转战改造现场。面临时间短、任务重、工人少,他紧急申请调配改造施工人员,亲自督导门诊楼和急诊楼11个疗区4万平方米的改造,原定72小时的改造时间,在他的周密部署和安排下,仅用24小时就顺利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确保了第一批患者顺利入院,为及时接收和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日夜坚守,统筹协调,确保高效运转
“在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定点医院必须拿出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各项工作必须日清日结,让整个医院高效运转起来”。面对迅速增加的确诊病例,入院、救治、转运患者量大、紧急,单日最高入院患者302人,出院患者317人,床位十分紧张。为切实提高医院运转效率,保证倒出的床位迅速投入使用,曹志友亲自指挥落实各环节的工作,协调控制120转运速度,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防护安全。他每天早上主持医疗交班,详细了解掌握每一名在院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晚上,召开调度会,掌握各工作组各方面的当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做到问题不过夜,以雷霆速度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自承担救治任务以来,他以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始终奋战在一线。在他的带领和调动下,全院上下满负荷高效运转,规范精准医治,在抗疫斗争中攻克一项又一项难关,朝着胜利的目标迈进。
强化管理,精准救治,守护百姓健康
疫情面前,他高度重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始终注意对全院职工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承担救治任务后,更是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力量。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承担救治工作一开始就投入到这场阻击战中,从细节抓起,规范行为,将防控措施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中,切实加强对全院职工进行感染防控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他还亲自对院感管理进行严格督导,确保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患者入院后,国家级专家陆续进驻医院,指导医疗救治及感染控制工作,他积极向专家学习并落实指导意见。在治疗上,他严把规范诊治关,明确采用“一人一方案、中西医结合、心理疏导干预、营养运动均衡”的方案,救治工作分层分级、科学精准、规范有效。
心系医患,做好保障,落实人文关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志友深知医院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保护好,不仅是医务人员,全院职工、患者的防护都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好每一个人,关键要有防护物资,尽管医院做了大量储备工作,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仍使医院物资保障压力不小。呼吸机、消毒机、口罩、防护服、矿泉水、方便面,甚至是卫生纸,都还无法满足需要。他要求防疫物资必须满足防护标准,迅速组织采购。工作人员的饮食调剂、老年和孕妇患者的营养配餐、婴儿要喝的奶粉、独自住院的孩子想要吃的零食,曹志友都牵挂在心上,安排相关人员想方设法给予及时保障供应,让职工和患者物资需求得到保障,尽量减轻缓解大家的焦虑,创造和谐心安气顺的工作和就医环境。疫情初期,市区下起鹅毛大雪,曹志友看到为疗区运送物资的工作人员穿着单薄,立即组织采购一批军大衣,及时送到运送物资人员手里,同时也把温暖送到大家的心坎上。
疫情期间,曹志友带领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紧张奋战的不眠之夜,也收获着成功救治一位又一位患者的战果。目前,疫情防控已到关键时期,曹志友和他们的团队继续秉承军人的作风,“逆向而行”,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战斗,用奉献、智慧和担当守护着江城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守好“责任田” 护好“一院人”
——记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张跃霞
“军人守护的是国家,医生守护的是病人,我要守护的是我的‘家人’。”这是疫情面前,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张跃霞面对记者说出的一番动情的话。
除了省人大代表,张跃霞的另一个身份是吉林市精心康复医院的“当家人”。她要守护的“家人”,不仅仅包括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还有吉林市精心康复医院和柳河分院共计千余名患者。
做好自己那颗“螺丝钉”
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有其特殊性,在院患者都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和看护,防控压力尤其大。疫情发生后,张跃霞迅速将医院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机制”,成立了应急专班,制订了方案预案,推动医疗救治、消毒防护、物资保障等工作落细落地。
疫情防控形势吃紧,张跃霞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抽出44名医护人员支援全市抗疫。一下子派出这么多人手,院内工作变得捉襟见肘。
张跃霞像过家一样,科学调度、精打细算,带着大伙一起干。穿上白大褂,她主抓全院的诊治工作;换上围裙,她下厨为一线医护人员做饭送饭;穿起防护服,她和工作人员一起做防控消杀和院内人员的核酸检测采样。就连入院物品消毒换包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收送生活垃圾这些琐碎事,她也不落下。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面前,张跃霞把自己和她的团队比作了“螺丝钉”。她说,人人都做好自己那颗“螺丝钉”,才能共同推动全市疫情防控系统正常快速运转。
难得的一次“躺平”
张跃霞真的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
“战时”不等同于平时,医护、防控工作量大,医护人员饭菜质量不能马虎;患者本身身体差,各种营养也需要补充。但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受限,想要保障在院近1500人的需求何谈容易。
有时,张跃霞一只手推着饭车,一只手还打着电话。她将采购来的新鲜蔬菜、猪肉和鸡蛋,合理搭配,精心烹制,为全院改善伙食;将自掏腰包买来的水果、营养品,配发给支援全市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为他们增加营养。
张跃霞经常客串厨师给大伙做饭,她自己却忙得没有时间吃饭。每天工作超20小时,她把一日三餐改成了一日一餐。大家眼看着她面容憔悴了、眼圈黑了、人也瘦了,劝她好好休息,她总是笑笑说:“身体轻,脚步快,干起活儿来更轻便。”
血肉之躯终不是钢筋铁骨。一次,在为院内做环境消杀时,张跃霞晕倒了。抢救苏醒后她却说:“我没事,含块糖就行。活儿多人少,我不能在这儿躲清闲。”说着起身就要拔针头,急得护士连哄带骗,说上午工作都做完了,她才安心把剩下的药输完。
因为晕倒输液这半个小时,张跃霞得到了这些天唯一一次可以“躺平”的机会。
开辟疫线“绿色通道”
张跃霞是院长、是1500人的大家长,但她更是一名具有医者仁心的医生。这些天,她经常接到求助电话。听到患者病情加重造成的痛苦和家属无助的哭泣,张跃霞很着急。
收治吧,病人转运、入院这些环节都会给防控带来风险。不收治,这些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的痛苦怎样才能得到缓解。一时间,张跃霞陷入了两难境地。
晚上安静下来后,她将收治病人的每个细节在头脑中反复预演,找出其中可能出现的防控风险点,最终制订出详细周密的措施。安排妥当后,她决定为这部分患者开避一条“绿色”就医通道。经过沟通协调,在疾控部门、患者所在街道、社区的密切配合下,闭环将10名患者转运收治。
有人问她,特殊时期冒这么大风险值得吗?她回答:“他们是病人,帮助病人和家属渡过难关,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正如张跃霞所说,疫情给我们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守好自己的那份“责任田”,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赵迎华)
(编辑/张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