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关注

以监督之力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日期:2024-07-24 来源:全国人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就民族复兴浑厚的文化底色。有了中华文化的滋养,民族复兴伟业不仅指向经济社会发展赛道上的赶超,更意味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海纳百川的气度胸怀与昂扬奋进的精神主动。

聚焦文化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打好监督“组合拳”,有效形成监督合力,着力提升监督质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监督之力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让我们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余年步履坚实的履职足迹中,探寻人大在文化领域监督强劲的民主脉动。

聚焦文化遗产,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千多年文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性写入党的根本大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5月7日召开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蔡达峰、何维、铁凝出席会议,以人大监督助力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更美光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此次执法检查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文化方面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推进文化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走基层、听民意、察实情、提建议,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工作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此次执法检查,采取赴地方实地检查、委托省级人大常委会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重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落实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情况等5个方面的内容。执法检查报告拟安排在10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文化领域监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已持续多年开展多项重要监督工作:2012年,开展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2017年,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2021年,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还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有力推进相关法律实施和宣传工作。

这些久久为功的工作,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改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充足的经费对于文物修缮、保护、传承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来自文化领域的代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责任使命,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成长。”“只有让非遗技艺在一代代年轻人手上焕发新的活力,在创新中创造新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北松、陈澄、杨昌芹等文化领域代表向记者吐露心声。代表们认为,这一系列监督工作充分展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文化担当和积极作为。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代表们纷纷表达这样的共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保护中转化,在传承中发展,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创新创造生生不息,必将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宏伟诗篇。

回应人民期盼,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些重要讲话真切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报告文学真实生动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山海情》、《人世间》、《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影视作品反映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发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进行概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位列其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力在“量”与“质”上共同发力,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以多样化的文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2023年12月26日至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财政文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这一监督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和全国人大财经委、教科文卫委具体做好相关工作,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报告显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研究支持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健全财政文化资金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财政文化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各渠道资金的统筹安排使用,优先保障党中央确定的文化领域重大任务需要,依法履行文化领域财政支出责任。

在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前,从国家到村(社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国3303个公共图书馆、6565个博物馆、45623个群众文化机构对公众免费开放,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不断提高。

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完善财政文化资金政策,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切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文化领域监督工作的又一鲜活例证。聚焦财政文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驰而不息开展监督工作。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于2019年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于2020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形成监督合力,有效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以2020年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为例。在执法检查中,网上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暗访抽查等创新方式方法被投入运用,以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有力增强监督实效。执法检查用法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精准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弘扬中华文化,贯穿监督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考古发掘工作硕果累累,一系列重大发现令人瞩目;“博物馆热”迎来新高潮,“为一个馆赴一座城”蔚然成风;国风国潮彰显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双向奔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文化“一池春水”活力奔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东方文明古国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扛起肩负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将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贯穿监督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比如,2024年开展的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主要法律制度落实情况。在2022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专题调研时,重点调研内容包括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情况等。2022年开展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法律规定执行情况。2014年开展的旅游法执法检查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情况进行检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必将谱写更加壮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大监督的履职故事也必将再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