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关注

“更新”的城市 更美的生活
——我市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综述

日期:2024-03-15 来源:江城日报

冬日一江两岸夜色如梦如幻,夏天阳光下悦江滩人声沸腾,口袋公园、转角公园春有花秋有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案例,让居民目睹了城市令人惊喜的变化,也让短暂停留的游客感受到江城的魅力与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去年,我市发布了《“新时代 新江城”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逐步丰富城市功能品质,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致力于打造更趋宜居、更适宜业、更具江城特色辨识度的城市形象的发展目标,启动建设2023年城市更新重点工程项目82项。

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高水平完善管护体系,市容市貌和群众休闲生活环境质量快速提升。去年年底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我市排名全国第44位、东北地区第一。

民声定民生

凉亭内,老人坐在新安装的长椅上休憩;平整的步道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漫步;小广场上,居民跳着欢快的舞蹈。惊蛰刚过,昌邑区文庙街道延庆社区五金站小区里一片新气象。

五金站小区建成近30年,因年代长远,这里基础设施老化欠缺。“以前这里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加上雨污管网堵塞,污水四溢,出行只能穿上雨鞋。小区里到处都是晾衣绳,连个休闲的地方都没有。”居民陈艳琴说。

居民的“心病”,就是城市更新的“落脚点”。去年,五金站小区被列入改造计划。让陈艳琴感到惊喜的是,小区居民也参与到了小区改造中来。通过选举居民代表,小区形成了居民改造小组,改造啥、怎么改由居民自己说了算。如今,路修好了,楼道也粉刷一新,没想到住了这么多年的老小区像新小区一样。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我市城市更新进程中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工作方法。

去年,我市完成改造老旧小区60个,涉及住宅286栋,涉及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万户。改造内容包括小区内道路、雨污管网、供水、供热、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和屋面防水、单元门、外墙粉饰等公共区域维修项目。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市实施居民全过程参与模式,将改造内容居民“定”、施工质量居民“看”、后续管理居民“商”、改造效果居民“评”落到实处。同时,市、区两级住建部门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涉及广大居民的民生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向“新”生长

昌邑区武昌路临近财富购物广场和东市场商圈,曾经人气旺盛、商业气息浓厚。但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完善、购物体验差等问题,让这条老街失去了往日活力,面临发展难题。

在城市更新中,城建部门对武昌路文化内核重新梳理,以内容升级微改造的方式保留了原有街区特色,通过功能置换、整治提升与更新活化,实现对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品质的有机更新。

据武昌路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独特的街巷文化艺术与生活场景,不仅包容了根植于此的原有商家,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人群,逐步构建集商、旅、文、产、游于一体的复合形态。

彩色人行步道、时尚彩绘墙面、雅致的餐饮店,更新后的武昌路成了我市文化旅游流量新担当。“在这里,新与旧、快与慢在同一空间下精彩对话。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城市切片’,浓缩和展示江城的城市魅力。”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武昌路一起向“新”生长的还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去年,我市启动实施了一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大型项目和与市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

——聚焦群众“行有所畅”,启动建设新城大路等城市重要交通节点道路,打通平山街、建华街、宜山东路等城市“断头路”,完成177条主次街路及人行步道改造57.6万平方米,修复粉刷桥梁12座。

——聚焦群众“生活所需”,实现市中心医院综合楼项目主体竣工、污水处理厂三期通水试运行,完成老旧污水管网改造13.6公里、修复管线34.4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网85公里、雨污分流4.3公里,新建燃气管网17公里。

——聚焦群众“居有所宜”,我市对违建、停车设施、架空线缆、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及牌匾开展整治,实现城市颜值全面升级。基础设施的高质量更新,给居民带来便捷,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变,也无形中助推了旅游、餐饮、商贸的兴旺红火。

越夜越美丽

松江西路满树雾凇灯如雾凇缓缓飘落,解放西路树上一簇簇烟花灯肆意绽开;天主教堂边萤火虫投影在雪地上“飞舞”……

当夜幕降临,江城便换上了迷人的晚装,建筑和公共空间穿上“新衣”,亮化灯光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给市民游客以绝美的视觉盛宴。

为扮靓城市、营造雾凇冰雪节浓厚节日氛围,我市启动亮化提升工程,以“一江两岸 清水绿带”核心景区的景观灯为核心,同步对城区主要出入口、23条街路、9个广场、两座桥体等95个项目进行亮化“装扮”。

对于我市来讲,亮化工程与打造“更具江城特色辨识度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江城是一座旅游城市,打造城市夜景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性投入,提升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让夜江城亮起来美起来,不是简单地堆叠灯光。参与我市亮化工程的长春为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峰介绍,吉林市亮化方案以打造城市会客厅为基准点,遵循“低碳环保,增亮添彩”的原则,以“定制专属,唯一体验”为设计理念,本着唤醒—传承—发展江城文化的初衷,打造国内一流的城市夜景,以崭新、优质的夜景观全方位展现城市魅力。

同时,夜景灯光提升工程严格遵循“双减双碳”原则,通过对原有高功率钠灯进行LED节能灯照明替换,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春节期间来吉的北京游客刘炎说:“吉林市的夜景真的太美了,充满创意和灵感的亮化景观,为城市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风景无需远行

城市,不应仅有钢筋水泥,还应有诗意栖居,更要体现城市独特的辨识度。生活在推门见绿、出门即景的城市是种什么感受?去年起,江城人慢慢拥有了自己的答案。

2023年盛夏时节,昌邑区民族团结公园与市民见面。5000平方米园内,草地与花境结合,乔木与灌木相依,还有“同心亭”、木栈道、宣传廊,吸引了很多居民来这里休闲。

民族团结公园是我市在城市更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园林城区特色,还绿于民,让绿“回到市民家门口”的实践缩影。

去年,我市建成口袋公园、转角公园162个。“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在变为现实。多位市民表示,现在口袋公园越来越多了,好多曾经碍眼又碍事的“城市死角”,通过微更新变成了花园。

我市在建设口袋公园、转角公园过程中因地制宜扩大绿色空间,低成本进行“绿色扩张”,提升城市绿化总量和质量。

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我市还探索城市风貌建设中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时代特色的和谐统一。

去年维修改造后的市政府门前广场,将原地面扇形图案,改为灰、黄色为基调的圆形图案,并运用仿铜地雕、艺术玻璃、灯带等,展示小白山、朱雀山、龙潭山、玄天岭和松花江、温德河市区段等形象,彰显山川特色。

在随后完成的吉林大桥旧址保护性修缮等项目中,我市遵循这一思路,将地域自然文化要素与建筑个性特征融为一体,沉淀为独特的城市标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今年春节,很多返乡过年的江城人都由衷赞叹一年来城市面貌的巨变、烟火气的旺盛。

随着我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更新行动将持续深入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更加宜居宜业、更具生机活力的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