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关注

依法加强监督,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1-24 来源:全国人大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推进和支持。

2023年10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金融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年度计划及相关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体系,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于2021年通过新修订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明确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监督”,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十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金融业运行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情况。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第二次听取和审议国务院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对当前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和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金融行业整体稳健,金融工作取得新进展

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工作情况。

潘功胜作报告时表示,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稳步推进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金融行业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工作取得新进展。

比如,在货币政策执行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以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同时,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1月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1%,比2022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其中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推动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近5000万笔、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

又如,在金融业运行和监管方面,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截至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49.21万亿元。金融市场保持韧性和活力,推出优化IPO和再融资安排、规范股份减持行为、改革公募基金费率等政策措施。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包括出台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建立大型支付平台企业联合监管长效机制,等等。

提高现代金融监管能力,法治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加强金融监管执法,1月至9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对10件案件作出73份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金额共计64.12亿元;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2978家次,处罚责任人员5512人次,罚没金额共计63.12亿元。

此外,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推动金融稳定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金融稳定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反洗钱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报告指出,按照党中央确立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风险整体可控。通过配合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配合组建中央金融工委,调整金融管理部门职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有力加强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沙尔合提·阿汗委员表示,当前我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显著增强,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为经济回升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成绩应给予肯定。

“完全赞同报告。”张道宏委员发言时认为,近一年来,我国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为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准确的、及时的资金支持,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金融贡献。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做强实体经济。

报告显示,金融业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充裕。1月至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二是进一步支持重点领域。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8.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三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授信户数超过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四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实施重要基础数据及资管产品等大数据统计。深入开展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工作。加快推进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截至9月末已建成省级地方征信平台29家(含深圳),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5万亿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分组审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同志进一步提出建议,要求金融系统真正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

沙尔合提·阿汗建议,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放贷容错等机制,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适时稳妥发展民营银行。”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蔡玲认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以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举措,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离不开民营银行发展;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也离不开民营银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样离不开民营银行发展。

在她看来,民营银行发展壮大,将有助于推动国有金融企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黄志贤委员希望加以重视、加强服务,给予大力扶持。“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型或特大型企业上,我们的银行贷款、银行服务应该认真研究,助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点多面广,集小胜为大胜。”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既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报告指出,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具体表现为: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持续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动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大力推进完善债券承销、做市、估值等基础制度,推动养老金融机构专业化发展。扩大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3年1月至9月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39万亿元,同比上升23%,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

“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的金融,金融要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蔡玲建议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定和修改金融法律法规,完善金融开放法律制度,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孙中岭希望加强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金融需求。

为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优化金融机构结构,强化大型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增加长期资本供给,强化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公司治理,稳妥有序推进信托行业转型发展,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积极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加强投资者保护,严惩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提升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在安全可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

对于下一步工作安排,潘功胜在报告中指出,金融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